新聞動態 |
【撒道富】農戶反饋二:大姜的病害 |






|
姜瘟病
簡 介
英文名 Ginger blast
異名 姜腐爛病、姜青枯病。
病原 青枯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(Smith)Smith,屬細菌。
寄主 50多個科的數百種植物。
危害 生姜最為嚴重的一種病害,發病后一般減產20%~30%,重者達60%~80%,甚至失收。
詳 細 資 料
為害癥狀:
主要危害根莖,大多在近地面的莖基部和地下根莖上半部先發病。病部初為水漬狀,黃褐色,失去光澤,軟化腐爛。僅留外皮。腐爛組織內變為白色粘稠汁液,且惡臭氣味。莖被害部位呈暗紫色,后變黃褐色,內部組織變褐腐爛。在腐爛過程中,由于根莖失去吸收水分的機能,莖上端葉片及收葉出現變黃癥狀,嚴重時,葉片萎蔫卷曲,葉色由黃變為枯褐色,最后莖葉枯死。
病原物:
(1)形態:菌體短桿狀單細胞,兩端圓,單生或雙生,大小(0.9~2.0)微米×(0.5~0.8)微米,極生鞭毛1~3根,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正形,稍隆起,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,平滑具亮光。
(2)特性:革蘭氏染色陰性。病菌能利用多種糖產生酸,不能液化明膠,能使硝酸鹽還原。從10~40℃均可生長,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0~30℃,耐pH6~8,最適pH6.6。
發生因素 :
(1)寄主抗性:品種間抗性有差異。
(2)環境:高溫多濕,時晴時雨,土溫變化激烈易發病,形成流行。6~9月份,每降大雨后1周左右,田間即出現1次發病高峰。
(3)栽培:植地連作、低洼、土質黏重、無覆蓋物、多中耕鋤草和偏施氮肥的發病重。
侵染循環:
病菌在土壤及種姜內越冬,并可在土壤內存活2年。播種病姜后,在田間零星發生病,通過流水和地下害蟲傳播,造成全田發病,蔓延十分迅速。病菌自傷口侵入,也可由莖、葉侵入維管束,向下擴展至根莖,并進入薄壁組織,造成組織崩潰和腐爛,全株死亡。溫度高濕度大的粘質土壤發病重。
防治方法:
(1)農業防治:應以農業防治:為主,綜合防治相結合的措施,選留無病種姜,從外地引進種姜,要進行藥劑消毒處理,消毒藥劑可用波爾多液或草木灰浸液。姜田嚴格實行3年以上輪作,最好采取水旱輪作。深溝高垅栽植,加強田間排水。清潔田園,在栽姜前翻土打石灰消毒,減少病源。姜田增施谷殼質、硅肥作基肥,增施鉀肥作追肥,均能大大增加對姜瘟的抑制,且產量可明顯提高,且又以谷殼灰、硅肥、鉀肥均施姜田更能抑制發病,明顯提高生姜產量。
(2)藥劑防治:沖施或者滴灌修根生物刺激素。沖施兌水稀釋50-100倍,順水沖施,畝用量1千克。滴灌稀釋2000-5000倍,畝用量0.5-1千克。在發病初拔除病株,加強田間排水均有一定防效。
同時,修根生物刺激素對藥害、肥害等逆境恢復有特效。
更多農戶反饋請關注官網(http://www.mobileapphackathon.com)
技術咨詢:13933649110 張經理
|
|
|
|